医院新闻
【强基提质】他们从“小糜烂”中揪出癌细胞
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“幕后工作者”,他们每天与显微镜为伴,从微小的细胞世界中寻找疾病的真相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一场看似普通的胃镜检查背后,藏着怎样“惊心动魄”的诊断故事。今天,就和大家聊聊幕后工作者——病理科医生是如何从“小糜烂”里揪出癌细胞的真实经历。
近日,一位年仅32岁的小伙子因胃部不适做了胃镜检查。内镜医生发现他的胃部出现了糜烂。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医生的高度警惕。于是,医生从糜烂处取了组织样本,这些小小的组织块,就像等待破译的“生命密码”,交到了病理科医生手中。
拿到样本后,医生们将其制成病理切片。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。起初,镜下的景象符合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性胃炎:发炎的细胞挤在一起,幽门螺杆菌像小短棒一样黏附在胃黏膜表面。但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总带着“放大镜般”的警惕——在炎症细胞的缝隙里,我们发现了几个“奇怪”的家伙:它们长得圆滚滚的,细胞核被挤到边缘,活像一枚枚戒指,这就是让人警惕的“印戒样细胞”。
(资料图)
这些细胞到底是“好”还是“坏”?这成了摆在医生面前的关键问题。在人体里,有一类细胞长得和印戒样细胞很像,它们叫巨噬细胞,专门负责“打扫战场”,吞噬病菌和坏死组织。而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、进展快,一旦漏诊后果不堪设想。此时,病理诊断就像一场精密的“破案”,需要抽丝剥茧找到关键证据。
为了区分这些细胞,医生们请出了两位“得力助手”——免疫组化染色中的CK和CD68。CK是上皮细胞的“身份证”,癌细胞大多属于上皮来源,会表达CK;而CD68是巨噬细胞的“专属标记”,正常免疫细胞才会亮起这盏灯。当染色结果出来的那一刻,诊断室里气氛凝重:这些印戒样细胞只对CK有反应,而CD68毫无信号——这意味着它们根本不是“打扫卫生”的巨噬细胞,而是伪装成正常细胞的印戒细胞癌!
这个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。如果只看胃镜下的小糜烂,或者忽略显微镜下的异常细胞,这个年轻患者的癌症可能就会被当作普通胃炎治疗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正是病理医生在方寸玻片间的“火眼金睛”,在海量细胞中捕捉到那几个异常身影,才让狡猾的癌细胞无处遁形。
在病理科,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“诊断战役”。医生们拿着显微镜,在细胞的世界里“排雷”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细,用严谨的诊断思路,像侦探一样拼凑证据链。每一份报告背后,都是对生命的敬畏,是守护健康的承诺。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守护健康的卫士们致敬!
文/病理科 谷丽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