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新闻
【健康知识宣传】眼睛里有“结石”,是怎么回事儿?
你是否总感觉眼里像进了沙子,磨得难受?揉一揉也没用,反而更不舒服?小心,这可能是“眼结石”在作怪!名字听着吓人,但它可不是肾结石、胆结石那种“硬核石头”。
今天,就带大家揭开“眼结石”的神秘面纱,了解它的真面目、应对方法和预防之道。
眼结石的本质,是结膜表面形成的黄白色小颗粒。它们并非由矿物质构成,而是由脱落的眼表上皮细胞、变性的白细胞以及分泌物混合、凝固而成。就像河流中的泥沙会淤积一样,当眼睛长期受到刺激或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时,这些“代谢垃圾”就容易堆积、变硬,形成所谓的“结石”。
在早期,这些颗粒可能深藏在结膜组织下,不痛不痒,你可能毫无察觉。但一旦它们“冒头”,突出到结膜表面,麻烦就来了。它们会像小沙粒一样摩擦娇嫩的角膜,让你感觉眼里有异物、刺痛、流泪,甚至眼睛发红。
很多人以为眼结石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其实不然。现代生活中,许多年轻人恰恰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,成为了眼结石的“高危人群”:
隐形眼镜/美瞳爱好者:镜片长期摩擦结膜,可能刺激分泌物增多,加上灰尘等异物容易附着,共同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。
眼妆达人:睫毛膏、眼线液等化妆品颗粒如果进入眼内或卸妆不彻底,会持续刺激结膜,诱发慢性炎症,久而久之可能引发结石。
屏幕重度使用者:长时间盯着电脑、手机,眨眼次数减少,容易导致干眼症。泪液分泌不足或泪膜不稳定,会让眼表的代谢产物更容易滞留堆积。
慢性眼病患者:如患有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等,持续的炎症反应本身就是结石形成的温床。
留意这些信号,可能是眼结石在“作怪”:持续性的异物感、顽固的干涩发痒, 滴眼药水也感觉效果不大,缓解不了那种不适。眼睛发红、畏光、流泪。这时候可以翻开眼皮看看,如果发现有黄白色小颗粒,那就需要就医了。
眼里有“石头”?这样对付它!
核心原则:无症状不折腾,有症状找医生!
“潜伏期”无需处理:如果结石乖乖待在结膜深处,没冒出来,通常完全不需要治疗。但!重点是积极治疗和控制导致结石形成的“元凶”——如干眼症、慢性结膜炎等,防止结石增多变大。
“冒头”引发不适?交给医生!
及时就医挑除: 当结石突出结膜表面引起异物感、疼痛时,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医院由专业眼科医生或护士操作挑除。
过程如何?操作非常简单快捷:医生会先给你点表面麻醉的眼药水(滴在眼睛里),等麻药起效后,用无菌针头或专用器械轻轻将突出的结石挑出来。过程通常很快,疼痛感非常轻微甚至无感。
治标更要治本: 如果结石反复生长,说明背后的慢性炎症(如干眼、结膜炎)并未得到有效控制。必须持续治疗这些原发病,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结石复发。
防“石”于未然!日常护眼这样做
隐形眼镜佩戴要科学:严格控制每日佩戴时间,绝对避免戴着过夜。务必使用专用护理液清洁消毒镜片,定期用去蛋白液清除沉积物。风沙大、空气污染严重时,最好改用框架眼镜。
眼妆清洁务必彻底:选择温和专用的眼唇卸妆液,用浸湿的化妆棉湿敷片刻,再轻轻擦拭干净,避免残留。尽量减少浓妆的频率,特别是假睫毛、内眼线等。
培养良好用眼习惯:遵循“20-20-20”法则——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,就抬头眺望20英尺(约6米)外的地方,至少持续20秒。感觉眼睛干涩时,可以遵医嘱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缓解,切忌用手用力揉眼,这只会加重刺激。
注意环境防护:空调房内注意使用加湿器,保持空气湿度。遇到大风扬尘天气,最好佩戴密封性好的防风护目镜。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烟雾缭绕或有大量粉尘的环境中。
文/ 眼科 张梦瑶